10:53
有这样一些连队,它们的名字是以一个地方或一个人的名字命名的,像刘老庄连、任常伦连、马定夫连等等。它们的历史由何而来?又为什么如此让人们不能遗忘?
(1)刘老庄连
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上,有一支彪炳史册的英雄连队:面对上千日伪军的重重包围,全连82名壮士毫不畏惧,驰骋战场,最终全部壮烈牺牲。这就是新四军第三师七旅十九团二营四连,即著名的“刘老庄连”。但这82位壮士中留下姓名者仅为少数,他们是连长白思才、政治指导员李云鹏、副连长石学富,排长尉庆忠、蒋元连、刘登甫,文化 教员孙尊明、卫生员杨林标等。
四连的前身是江苏丰县地区一支地方武装,1939年10月改编为 苏鲁豫支队第一大队第三营第十连,1941年编入新四军第三师。连长白思才,江西人,16岁参加红军,参加了长征,抗战初期参加了平型关战役,是一位英勇善战、沉着机智的指挥员。政治指导员李云鹏,江苏沛县人,青年学生出身,曾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是一位久经战火考验的优秀政工干部。该连班排长和战士大多数是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军的贫苦农民,政治素质好,在长期的对敌斗争中培养了 顽强的战斗作风、坚定的战斗意志和纯熟的战斗技巧。在他们的带领 下,四连经受了刘老庄战斗最严峻的考验,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壮丽 的诗篇。
1943年春,侵华日军对江苏北部淮海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3月17日,日伪军1000余人,分兵11路合围驻六塘河北岸的淮海区党政领导机关。四连奉命组织防御,掩护主力部队和淮海区党政机关转移。在老张集西北的刘老庄地区,全连82人英勇抗击日伪军攻击, 使主力部队和党政机关安全转移,四连却陷入日伪军重围。虽经数次突围,均未成功,乃决心固守。连部通信员在火线入党申请书中写道:"在党最需要的时候,我将把自己的生命献给党和人民,决不给我党丢脸,绝不给中华民族丢脸!”日伪军集中炮火对四连阵地进行毁灭性炮击,数百米长的交通沟被夷为平地。同时以大队骑兵实施冲击。 连官兵在强敌面前,坚定沉着,不畏严重伤亡,浴血奋战,连续打退日伪军五次进攻,毙伤日伪军近百人,苦战至黄昏。身负重伤的白思才、李云鹏组织全连所余的20多人,掩埋好烈士遗体,烧毁地图、文件, 砸坏多余的枪支,端起刺刀扑向敌群。终因众寡悬殊,全连弹尽粮也全部壮烈牺牲。
、历史和人民从未曾忘记英雄。四连全体官兵光荣牺牲后,新四军代军长陈毅撰文表彰:“烈士们殉国牺牲之忠勇精神,固可以垂式范而励来兹。"朱德总司令在《八路军新四军的英雄主义》一文中,赞他们是“我军指战员的英雄主义的最高表现”。反“扫荡”结束后,第七旅重新组建第四连,并命名该连为“刘老庄连”。当地民众为该连82位烈士举行公葬,修建了 “新四军抗战八十二烈士之墓”的墓碑,并选送82名优秀子弟补入该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纪念烈士,当地人民政府在烈士殉难处建立了刘老庄烈士陵园。“抗日救亡动刀枪, 战斗在淮阴的刘老庄,八十二位英雄汉,抗击千余敌人小东洋。为人民战斗,为祖国解放,光荣的刘老庄连,万古千秋美名传。”这首《“刘老庄连连歌》,至今仍是当地百姓喜爱的歌曲,抗日烈士的爱国主义革命精神,在岁月流转中历久弥新。
(2)任常伦连
在烟台市胶东革命烈士陵园所在的栖霞英灵山上,伫立着一座手握钢枪、雄视前方的八路军战士铜像,他就是“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山东军区一等战斗英雄任常伦。任常伦,1921年出生于山东黄县孙胡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1938 年,日寇的铁蹄踏进胶东半岛。这一年,17岁的任常伦加入了胶东抗日自卫团,并于1940年参加了八路军。入伍不久,任常伦就参加了攻打郭家店日军据点的战斗并从日军手中夺得了一支三八式步枪。从 此,这支枪便跟随他南征北战,成为他打击日本侵略者日夜不离身的武器。
胶东抗战,艰苦卓绝。从1940年到1944年,任常伦一共参加了 120多场战斗。每一次他都冲锋在前,不仅屡次完成攻城拔寨的任务, 还多次从枪林弹雨中救出战友。100多场战斗,任常伦缴获的武器足够武装一个排。
1944年7月,胶东长沙堡阻击战打响,已经负伤八次、肩膀还残留着弹片的任常伦,带领着战士参加了这场战斗。在连续击退了日军四次冲锋之后,他们的子弹、手榴弹全部都用完了。子弹没了,就用刺刀,任常伦带领战士们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他在刺死第五个日军的时候,不幸被敌人的一颗子弹给击中了头部,壮烈牺牲。任常伦牺牲时年仅23岁。为了纪念英雄,胶东军区决定,将任常伦生前所在的连队命名为“任常伦连”。胶东军民根据他的事迹谱成歌曲《战斗英雄任常伦之歌》,在部队广为传唱。
(3)马定夫爱民模范连
“马定夫爱民模范连”的诞生,要从著名抗日英雄马定夫这个人说起。马定夫,1915年生,山西榆社人。学生时代就积极追求进步,探索革命真理,并写下了 “愿将浩气弥天地,不让金钱累子孙”的豪言壮语。1935年考入北京镜湖高中,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积极投身反帝爱国运动。1936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很快锻炼成为一名坚定的革命者。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受党组织派遣回到家乡,参加山西牺盟会,与中共榆社县委同志一起,运用巧妙的斗争策略,撵走了顽固反动的国民党县长,迅速在全县掀起了抗日救国高潮。1937年10月正式组织起抗日游击队,他任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长兼指导员。1939年后历任中共榆社县委宣传部长、组织部长,八路军晋中独立支队政治部教育科长、民运科长,太行二分区政治部主任,编第十旅三十团政委等职。在三十团任职期间,他关心战士,热爱群众,所率部队以遵纪爱民而著称。
1943年6月,正是晋中平原的麦收时节,马定夫率部来到太谷县南山根据地中北岭一带,参加夏收保卫战。他指挥部队在民兵配合下,采用阻击、伏击战法,粉碎了驻太谷日伪军的偷袭,击毙敌人30余人。同年7月23日,日伪军200余人偷袭南山枫子岭,直接威胁着千余名群众的生命安全,马定夫迅速组织三十团三连抗击敌人。马定夫身先士卒,战士们勇敢无畏,与敌人展开血战,抢占了山头,掩护了千余名群众安全转移。战斗中,马定夫腹部中弹,壮烈牺牲,年仅28岁。
马定夫牺牲的噩耗传到烈士的家乡榆社县,人民悲痛万分,纷纷请战,迅速组织起120多人的“马定夫复仇连”。为纪念这位抗战殉国的英勇战士,太行二分区将三十团三连正式命名为“马定夫爱民模范连”。太谷县人民政府将枫子岭村改名为“马定夫村”。
这些英雄连队只是抗日战争中的典型范例,还有无数个像他们一样敢于战斗,乐于奉献,把人民装在心中,时刻以人民利益为重的个体和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