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0
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坚力量,做了多方面的努力和大量艰苦的工作。他们创办进步报刊,建立研究组织,翻译马克思、列宁的原著,撰写介绍马克思主义观点的文章,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1920年3月,北京大学的进步师生发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研究会的宗旨是:“以研究关于马克思派的著述为目的”,“对于马克思学派研究有兴味的和愿意研究马氏学说的人,都可以做本会底会员。” “入会手续,由会员介绍或自己请愿,但须经会中认可”。
这是中国最早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团体之一。最初参加这个研究会的成员有:邓中夏、高君宇、范鸿劫、何孟雄、朱务善、罗章龙、张国焘等。不久,瞿秋白也参加了这个研究会。
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立后,为设置活动场所,北大校长蔡元培拨出两间屋子给研究会使用,一间当办公室,一间当图书室。图书室取名为“亢慕义斋”,不知内情者不解其意。其实,“亢慕义”为英文 Communism (共产主义)的音译,当时北大宿舍称“斋” 。“亢慕义斋” 亦即“共产主义室”。
由于李大钊在中国最先传播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加之他在五四运动中所起的卓越引领作用,在北京的知识界特别是在青年中有着很高的威望,李大钊理所当然地成为北京研究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带头人。许多青年把他看成是自己的导师,跑来听他的教诲,请他帮助。而李大钊就在与青年的广泛接触中,开始从事组织活动,引导他们中的先进分子逐渐走上了马克思主义所指引的革命道路。通过这些有组织的活动, 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团结了许多进步青年,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提高了会员和非会员的思想觉悟,加深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出现了像邓中夏、高君宇等一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青年。他们刻苦钻研马克思主义书籍,探讨中国革命问题。当时,邓中夏等每天一早就到北大二院学习马克思主义书籍,下午从事政治、社会活动,晚上聚在一 起讨论革命问题或交换学习心得,总要到深夜十二点钟后才就寝。由此,他们产生了进一步组织起来开展革命斗争的强烈要求,这就为后来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作了准备。北京党组织成立后,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就成为党直接领导下的一个群众团体,进一步开展有组织的马克 思主义的传播。
为了适应建党的需要,加强对外的社会主义宣传,上海早期党组织决定从1920年9月1日出版的第8卷1号起,把《新青年》改为上海党组织的机关刊物,成为党的公开理论刊物,由李汉俊、陈望道主编。在这一期的封面上,画着地球图形以及一东一西伸进画面两只紧握着的手,暗喻中国人民和苏俄人民手携手。这期《新青年》发表了陈独秀的《谈政治》,李大钊的《俄罗斯革命之过去及现在》,李汉俊、杨明斋、袁振英、陈望道、李达、沈雁冰等人也都发表了有关俄国革命理论和实际斗争的译文。还刊登出列宁小传及其重点著作的介绍,以及十月革命 后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情况等。
从此,《新青年》开始以新颖丰富的内容、崭新的面貌,公开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明确和肯定地提出改造中国的政治主张,并特辟一个 “俄罗斯研究”专栏,登载那时可能得到的材料,帮助倾向社会主义的先进分子了解苏俄的真实情形,以此加强他们对于社会主义的信念。
陈独秀昔日的“亲密战友”,也曾是新文化运动主将的胡适曾回忆说:“他离开了我们《新青年》团体里的一些老朋友;在上海他又交上了那批有志于搞政治而倾向于马、列主义的新朋友。时日推移,陈独秀和我们北大里的老伙伴,愈离愈远。我们也就逐渐地失去我们的学报。”
1920年11月7日,上海早期党组织又创办了半公开的、政治性很强的《共产党》理论月刊,李达任主编。之所以选择11月7日创刊,因为这一天是十月革命纪念日。
《共产党》月刊着重刊登马克思、列宁重要著作的片断或节译,介绍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有关共产党的知识、俄国十月革命经验、共产国际和俄国共产党的情况,也发表一些探讨中国革命的文章,受到共产主义拥护者的广泛好评。这份新面世的刊物,发行量达5000份之多,在当时的月刊中印数应该说是很高的了,并通过各种渠道撒播向全国,成为各地党组织的重要理论读物,为筹建中国共产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不仅公开打出了 “共产党”旗号,内容也是介绍革命理论和党的基本知识,宣传党的主张。
陈独秀特意为《共产党》创刊号写了一篇《短言》,作为发刊词。文中写道:
经济的改造自然占人类改造之主要地位。吾人生产方法除资本主义及社会主义外,别无他途。资本主义在欧美已经由发达而倾于崩坏了,在中国才开始发达,而他的性质上必然的罪恶也照例扮演出来了。代他而起的自然是社会主义的生产方法,俄罗斯正是这种方法最大的最新的试验场。
要想杷我们的同胞从奴隶境遇中完全救出,非由生产劳动者全体结合起来,用革命的手段打倒本国外国一切资本阶级, 跟着俄国的共产党一同试验新的生产方法不可。
一切生产工具都归生产劳动者所有,一切权都归劳动者执掌,这是我们的信条。
《共产党》创刊号,还刊登了《俄国共产政府成立三周年纪念》《俄国共产党的历史》《俄罗斯的新问题》(即列宁在俄共(布)九大的演说) 以及专门介绍列宁的文章。
当年,办刊物非常艰难。作为主编的李达为此花费了大量心血。李 达“是一个学者气味很重、秉性直率的人,有一股湖南人的傲劲,与人谈话一言不合,往往会睁大双目注视对方,似乎怒不可遏的样子;他的简短言辞,有时'坚硬得像钢铁一样”。
李达刚毅的性格在办刊物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老渔阳里2号是陈独秀在上海的寓所,又是《新青年》杂志在上海时的编辑部。《共产党》创刊那天,也是李达与王会悟在老渔阳里2号举行新式婚礼的日子。《共产党》月刊的编辑部就设在了李达和王会悟的新房里。出版《共产党》月刊,经费十分困难,李达就把自己写的稿子卖给商务印书馆, 以稿酬来充当办刊经费。办刊物人手少,工作紧张,李达担当了从写稿到发行的全部工作,同时还要为上海党组织的成员讲授马克思主义课程,编写讲义。
为《共产党》月刊撰写稿件的,大多是上海早期党组织的成员,他们撰文及译文都不用真名,使用笔名或用种种化名。李达的笔名是“胡炎” “江春”。“P生” 即沈雁冰,由他的笔名“丙生”衍生。李汉俊的笔名是“汉均”。"CT”则是施存统。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为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以适应革命发展的需要,中央局于1921年9月1日,在上海创办人民出版社,由中央局宣传主任李达主持工作,组织马克思、列宁原著的出版。《共产党》月刊则在完成它建党过程中的历史使命后停刊,虽然只出版了 6期,但在黑暗的中国第一次树起了共产党的旗帜,第一次发出 了 “共产党万岁”的战斗口号,阐述了中国建立共产党的性质和主张。 它高高举起的革命火炬,照亮了中国无产阶级前进的方向。
为了旗帜鲜明地宣布共产党组织的宗旨和原则,1920年11月,在陈独秀主持下,上海党组织还曾起草了一份《中国共产党宣言》。宣言提出:“革命的无产阶级的产业组合定要用大罢工的方法,不断的扰乱资本家的国家,使劳动群众的敌人日趋软弱。要是到了可以从资本家手中夺得政权的最后争斗的时机,由共产党的号召,宣布总同盟罢工, 这就是给资本制度一个致命的打击。”就要“组织一个革命的无产阶级的政党——共产党”,“他的趋向是向着与俄罗斯的阶级斗争一样的方 式——就是无产阶级专政”,并“用革命的办法造出许多共产主义的建设法。
《中国共产党宣言》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明了中国共产主义者关于实现共产主义新社会的理想,提出消灭私有制、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废除旧的国家机关、消灭阶级差别等主张。后来,这份宣言被作为建立党组织、吸纳党员的标准,起了临时党纲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宣言》当时没有向外发表,年代久远,没有留下中文原始稿,现存的一份是曾保存在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档案中,于 1921年12月10日由一位落款为“Chang”的同志根据英文翻译的中文本。1958年6月3日,曾在中共中央办公厅编印的《党史资料汇编》(第 一号)上刊出。
为了让人们了解纯粹的马克思主义学说,上海党组织还以“社会主义研究社”的名义,出版了系列《社会主义小丛书》。其中有陈望道1920年8月根据英文、日文版翻译的《共产党宣言》,还有李汉俊同年9月翻译的《马克思资本论入门》,李达1921年5月翻译的《唯物史观解说》《马克思经济学说》《社会问题总览》等。除此以外,还以《新青年丛书》名义出版了李季翻译的《社会主义史》、陈独秀委托恽代英翻译的考茨基早期著作《阶级斗争》。这些中译本向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比较系统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其影响和意义是十分深远的,许多人就是通过学习这些小册子接受马克思主义,树立起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成为坚定的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