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红色文化培训LOGO
井冈山红色培训 > 抗战精神 > 取得抗战胜利的精神支柱三抗战胜利是政治和军事的胜利,更是精神意志的胜利

取得抗战胜利的精神支柱三抗战胜利是政治和军事的胜利,更是精神意志的胜利

2021-04-26
26 2021-04

09:15

近代以来,在同一个战争舞台上,中国和日本曾两次大规模地正面交锋。然而这两次在不同时空进行的生死决战,却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结果:第一次以日本的胜利、晚清中国的失败而告终;第二次则以中国的全面胜利,日本的战败投降而画上句号。两场战争结局迥异的原因是什 么?历史表明,中日两国的战争绝不仅仅是军事、经济等“硬实力” 的较量,更是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在意志与精神方面的一场“软实力”的较量。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是政治上、军事上的胜利,更是精神和意志的胜利。抗战精神为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甲午战争前,中国的综合国力并不输于日本。特别是经过洋务运动的发展,军事力量上也早已摆脱纯粹依赖大刀长矛的处境,有的方面比起日本甚至还略占优势。从海军实力来看,据有关资料显示,虽然当时北洋海军实力稍逊于日本,但若加上南洋和广东的战舰,在整体上,晚清中国的海军实力与日本可算是旗鼓相当。然而其结局却是以北洋海军全军覆没,中国被迫割地赔款,进一步被半殖民地化而告终。反思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主要就是精神上的颓废萎靡,最直接地表现为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没落和军队士气的萎靡不振。封建统治阶级为了私欲,生活骄奢淫逸,思想麻痹。国难当头之际,慈禧太后还在挪用购买枪炮弹药的海军经费1000多万两白银给自己修园子庆寿。军队名义上是统一的,实则派系分明,各自为政,无法形成合力,甲午海战就几乎都是北洋水师在作战。清军的官兵们也多贪图安逸,不思进取,他们平时疏于训练,忙着广蓄财产,遇到战事则懦弱退让,不敢主动出击,毫无斗志:平壤之战中清军总指挥叶志超开战不久便停止了抵抗,竖起了日旗,带领部下狂奔500里,渡江回国;虎山之战清军听到日军来袭便闻风丧胆,不战而逃,把多座城池拱手相让;日军总攻刘公岛时,北洋海军十艘鱼雷艇在管带率领下集体逃跑,或弃艇登岸,或搁浅被俘,出现了一支完整无损的鱼雷艇队不战而灭的不可思议之场面。统治阶级和官兵们的精神萎靡,带来的是整个社会人心的涣散和整体堕落,国家如 一盘散沙,怎能不陷入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豆剖的可悲境地?,


与甲午战争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抗日战争爆发后,全国上下抗日救亡的民族热情高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的重大关头,以民族大义为重,挺身而出,率先举起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旗,团结和凝聚起广 泛的抗日力量并肩战斗,身先士卒,始终战斗在抗战最前线,战斗在最为艰险的地方,成为中华民族英勇抗日的中流砥柱。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共产党和海内外中华儿女一起,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进行了各式各样的抗争,促进了中华普族精神的升华,形成和凝结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毋庸置疑,伟大的抗战精神是夺取抗战胜利的精神支柱。


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机面前,长城内外,大河上下,海内外中华儿女"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把自己的生命价值与祖国命运融为一体,为拯救中华民族,为拯救祖国,为保存民族尊严,众志成城,前赴后继。长辛店的铁路工人将大批铁轨、枕木运往前线,供中国守军构筑工事;就连衣衫褴褛的乞丐,也慷慨捐输,义无反顾地支持抗日救国;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即使贫病交加、食不果腹,依然将听的各种新闻编成押韵的词句和唱段,用“说新闻”的方式怒斥日本侵略者的罪行,用演奏《义勇军进行曲》的行为向民众传递爱国救亡的呼声;无数的官兵、农民、工人、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纷纷自发组织起来参与各种形式的抗日战争。这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其背后涌动的正是抗战精神中所体现出的浓烈爱国情怀。


在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中,中华儿女时刻面临着生存还是毁灭, 自由还是被奴役,独立还是亡国的生死抉择。为了不当亡国奴,为了拯救遭日寇铁蹄践踏的家与国,为了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自由,无数中华儿女义无反顾,时刻准备着抛洒一腔热血。正如当时的一篇报纸社评中指出的:“今天南北战场上,是争着死,抢着死,因为大家有绝对的信仰,知道牺牲自己,是换取中华民族子子孙孙万代的独立自由,并且确有把握,一定达到。”在长达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人民独立地坚持抵抗日本铁蹄蹂躏,是东方唯一的反法西斯战场,视死如归的中华儿女从未言败,“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念”。张治中在阵前发布《告全军将士书》,发出“人抱必死之心,以救国家,以救民族,假如日军犹有一兵一卒留我国内,我们的责任即未完成;反之,我们如尚有 一兵一卒,必与敌人拼命到底”的豪言壮语;在守卫曹家桥的战斗中, 坚守阵地的60余名战士全身浸火油、负炸弹,与数百日军同归于尽; 还有“八女投江” “狼牙山五壮士”“刘老庄八十二烈士”等众多视死如归,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这些宁愿壮烈牺牲也誓死不当亡国奴的英雄壮举,正是抗战精神鼓舞下中华儿女崇高民族气节的充分展现。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促进了民族觉醒,唤醒了中国人民空前的民族危机意识,无论是工人、农民,还是知识分子、民族工商业者,各民族各阶级各党派,以民族利益为重,捐弃前嫌,紧密团结起来,纷纷投身于抗日的洪流中。他们或横刀立马,或冲锋陷阵,或捐钱捐物,万众心,在前方与后方,以武装和非武装的方式,采用正规战和游击战、运动战相配合的战术,冒着敌人的炮火,同仇敌忾,血战到底,使敌人陷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这种“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戒衣” 的英雄气概,正是抗战精神的重要体现。


为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中华民族饱经磨难,其间既有让一些人感到忧虑迷惘和悲观失望的“再战必亡”的亡国论调,也有妄想以几个胜仗,用半年最多一年的时间就打胜的盲目乐观的“速胜论"声音;既有抗战时局的暗淡与战役战斗的失利,也有“扫荡” “蚕食"的逼迫与抗战物资的奇缺。然而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形势如何险恶,中华儿女从没有被吓到,广大爱国军民始终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抗战'反对投降。东北抗日联军在冰天雪地的艰苦环境之中缺衣少食,却坚持与数十倍于己的日寇长期周旋;根据地军民在极端不利的条件下艰苦奋斗, 开展“反扫荡”“反蚕食”的人民战争。是什么支持他们不畏险阻,坚忍不拔地顽强斗争?——就是抗战精神鼓舞下的一种百折不挠的必胜信念。他们深信,只要坚持战斗,持久抗战,“我们的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致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


精神的富足与强大让一个民族永不颓谢,不可战胜。毛泽东曾指出:’'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就是由这里头出来的''。在建基于客观条件许可的舞台上,中华儿女充分发挥了抗战精神的能动性,演出了一幕幕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抗日大戏。抗日战争不仅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百折不挠地争取民族独立与自由,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部波澜壮阔的宏伟巨著,更是中华儿女团结一心,不畏强暴,共同御侮的一首可歌可泣的精神史诗。


上一篇:取得抗战胜利的精神支柱二在敌强我弱的抗日战争中,精神的重要性格外突出

下一篇:完成祖国统一的精神纽带一内乱必遭外侮的历史教训

cache
Processed in 0.010462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