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1
抗日战争是中国各民族共同反对日本侵略者的正义战争。兄弟民族中,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朝鲜族、赫哲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锡伯族等40多个民族直接参加抗日武装斗争。其他民族也踊跃出资出物,支持抗战。2014年7月7日,习同志《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的讲话》中指出:“面对日本侵略者的野蛮侵略,全国各民族、各阶级、各党派、各社会团体、各界爱国人士、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团结一心,义无反顾投身到这场关系民族生死的伟大斗争中。”
1.朝鲜族人民的英勇抗战
日本在东北实施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朝鲜族人民与东北其他各族人民一起浴血奋战,为抗战胜利做出了伟大贡献。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满洲省委改组,由朝鲜族人杨林担任军委书记,并发表了《告群众书》,号召东北朝鲜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抗日、保家卫国,争取民族解放。在中共满洲省委领导下,朝鲜族人民在东满、南满、北满、吉东等地开展抗日斗争,建立革命队伍。
在东满地区,爆发了以朝鲜族农民为主发动了 “秋收斗争”与 “春荒斗争”农民暴动。1931年到1932年间,建立了延吉县游击队、和龙县游击大队、汪清县游击大队、珲春县游击总队。这四支游击队的队长、政委、指战员几乎都是朝鲜族。
在南满地区,朝鲜族人李红光与杨林一起领导了 “四•三”与 “五•一七”农民暴动,以及“五•七”反日大游行示威。1932年建立南满游击队,部队25人中朝鲜族就有80人。后又扩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下属两个师,其中第一师的正、副师长以及400多名官兵都是朝鲜族,开辟了南满抗日游击区。另外一支力量就是在海龙工农义勇军基础上改编而成的海龙游击队,中间也有许多朝鲜族指战员。
在北满与吉东地区,汤原县下属7个区建立了 “反日同盟会”团体,并发展朝鲜族与其他民族会员1400人。珠和县建立了 “反日会” “反帝同盟”组织等抗日团体。1932年后,建立了三支游击队,汤原游击队的队长李福臣与参谋长李仁根,珠和反日游击队的主要领导李福林、李启东和李兆麟都是朝鲜族,饶河反日游击队的核心领导也是朝鲜族。珠和游击队后来扩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下属两个团。100 多朝鲜族士兵在一团政治部主任李福林与二团团长许亨直(朝鲜族)的指挥下,开辟了依兰、方正等根据地。
1936年2月,东北人民革命军响应中共中央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统一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并吸收了更多朝鲜族同胞参加抗战。其中第二军中朝鲜族战士占90%以上,第一、七军中朝鲜族战士约占50%。而且其他各军也都有朝鲜族战士。
卢沟桥事变以前,东北是抗日的主要战场。东北各阶层的爱国人士近40万人参加了抗日义勇军,其中包括多数朝鲜族青年。在北山黑水之间,一大批优秀的朝鲜族爱国将士赴汤蹈火,英勇杀敌。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朝鲜族人民不仅以物资支援抗日联军,而且先后有十多万人参加了战斗。在斗争中产生了李学福、李红光、朴翰宗、许亨植、徐光、李光林、柳万熙、李敏焕、金正国、韩浩、李仁根、金根等一大批优秀军政人才与抗日英雄。数以万计的朝鲜族战士在抗日战场上冲锋陷阵,为国捐躯,谱写了一篇篇悲壮的抗日诗篇。仅吉林延边地区,就有2700多名朝鲜族抗日英烈。1938年10月发生在东北乌斯浑河的“八女投江”,八位东北抗联女战士中,安顺福与李凤善两人就是朝鲜族人。
2.满族人民的浴血奋战
九一八事变中,被誉为“东北抗战第一人”的满族人黄显声,时任辽宁省警务处长兼沈阳市公安局长,率领部下奋起抵抗,英勇杀敌。东北沦陷后,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满族人民纷纷建立了抗日团体与武装力量。1937年9月28日,许多满族青年加入刚刚成立的“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1936年2月,中共中央为了加强领导、壮大革命力量而发表了《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将各地抗日武装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其中第二路军副总指挥赵尚志与第三路军总指挥李兆麟二人都是满族人。
抗战期间,辽宁各社会阶层民众27万人参加抗日义勇军,大多数是满族人。满族抗日英雄邓铁梅建立的“东北抗日民众自卫军”,前两个月就扩展到2000人,大部分也是满族人。自卫军下属骑兵第五旅的旅部40人中就有30个满族人。第二年秋,自卫军扩大到15000人, 满族青年占50%以上。抗战中,勤劳勇敢的满族人民结合各种有利条件,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浴血奋战,涌现出了黄显声、邓铁梅、 赵尚志、关永芳、唐聚伍、佟麟阁、李春润、关向应、关世英、张玉姝等一批满族抗日英雄。
3.回族人民的艰苦抗战
抗日战争爆发后,回族人民积极投入到反对外敌侵略、维护国家独立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回族的抗战是我国回族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久、参与人数最多的反侵略战争,不仅弘扬了回族人民伟大的斗争精神,而且丰富了中华民族反侵略的革命传统。为中国抗战胜利做出了伟大的历史贡献,千千万万回族同胞用生命谱写了中华民族抗战史上的光辉一页。
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提出“要动员蒙民、回民及其他少数民族,在民族自决和自治的原则下,共同抗日”。而具体到回族解放的历史任务,“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消灭国内民族不平等,消灭封建残余。但这三个历史任务的解决与整个中国革命的发展和胜利是不可分离,今天回族的命运,也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一样,只有从彻底的抗日战争中才能争取一切其他方面的解放。”并要“唤醒和提高回、蒙民族人民坚决抗日的决心和信心;在政治上与汉族一样享有平等权利,反对大汉族主义,也反对狭隘民族主义。”
回族人民建立了抗日救亡团体。卢沟桥事变后,“北平回民守土后援会”成立,发表抗战宣言,表示要“勇于牺牲,坚于团结”,要与侵略者血战到底,并与北平学联、民先队等20多个抗日团体走向街头, 宣传抗日。1938年5月,全国性的回民抗日团体“中国回民救国协会” 在汉口成立,并以“发扬教义,团结回教民众,协力救国”为宗旨, 在宣言中动员全国回民共同抗日。随后全国各地回民也纷纷成立抗战团体。陕甘宁根据地成立了 “延安回民救国协会” “边区回民文化促进会” “中国回教救国协会陕甘宁边区分会”等团体,提出加强回汉两族的抗日团结,粉碎敌人阴谋的口号。
回族人民建立了抗日武装。中共中央对长期活跃在青海、宁夏的西北回民军事力量马家军进行了艰苦卓著的统战工作。先后委派王建三、 王儒林、杨静仁与鲜维峻等人对马步芳、马步青与马鸿逵进行说服,把马家军引向抗日救国道路。马步芳的青海骑兵第一师(回民占多数) 在皖北战场英勇歼敌,威名远扬。后人评价该师“转战中原,抵抗日寇,为打败日本侵略者做出了成绩。这主要是该师官兵的爱国行动。”
在抗日根据地,许多回族群众积极响应中共中央的号召,纷纷参加抗日武装,参战杀敌,各种回民抗日武装应运而生。在陕甘宁边区,建立了陇东军分区的回民骑兵团、关中的回民自卫队(后改名回民支队)、三边的回民支队等。河北地区则有冀中回民支队,冀东回民大 队,以及定县、肃宁、任丘、文安等地的回民支队等。山西地区,则有长治的回民营、壶关的回民游击队等。山东地区,则有渤海军分区回民支队,临沐的伊斯兰大队,沂水、沂源的回民警卫队,以及泰运军分区的回民主力连和回民基干大队等。这些回民队伍在华北平原开展游击战争。卢沟桥事变后,马本斋在家乡组织回民抗日义勇队,1939年改编为八路军第三纵队回民支队。回民支队最初300人,迅速发展到2000多人,战斗力不断提高,成为冀中军区一支能征善战的精锐部队。短短六年中,作战87次,歼敌3. 6万人,被冀中军区誉为“无攻不克,无坚不摧,打不垮,拖不烂的铁军。”
4.其他少数民族的抗日斗争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大家庭。在日寇大举入侵、祖国危难之际,每一 个少数民族都挺身而出,全力支持抗战。
九一八事变后,蒙古族人民便成立了各种抗日救亡团体。1932年, 绥远蒙汉人民共同成立了反帝大同盟。次年2月,张家口成立了蒙汉抗日同盟军。绥远的蒙古族青年积极参加了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的抗日斗争。1938年1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提出了 “蒙古平民王公团结一致抗日”和“蒙汉联合抗日”的口号,帮助蒙古族人民建立革命武装。4 月,中共中央成立了 “中共绥蒙工作委员会”,派八路军警备骑兵第一团进驻伊克昭盟,发展游击战。共产党员杨植霖与蒙古族青年高凤英、 贾力更等人,成立了蒙汉人民抗日游击队,活动于大青山南麓、归武公路沿线。1938年9月与八路军第一二O师大青山支队会师,在大青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先后开辟了绥东、绥西、绥南、绥中等抗日根据地,并涌现出乌兰夫、吉雅泰、赵诚、奎璧等优秀共产党员。蒙古族人民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牺牲,据统计,仅大青山地区为国捐躯的蒙古族英烈就有一万人以上。
在东北地区,鄂伦春族、达斡尔族、锡伯族、赫哲族等少数民族都有优秀儿女参加了东北抗日联军。当时鄂伦春族只有4000人,赫哲族只有300人,尽管人口总量少,但都有人参加了抗联部队,转战于白山黑水之间,有力地支援了抗战救国。
四川省的少数民族群众在抗日战争中也做出了重大贡献。早在红军长征期间,就有川籍的彝族、羌族、藏族、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青年参加红军,并到达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卢沟桥事变后,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川籍少数民族被编入一 一五师、一二〇师与一二九师,东渡黄河,开往山西前线抗日。其中彝族同胞300多人,奔赴山西、河北抗日,后来一部分转战太行山,一部分奔赴大青山抗战,涌现出一大批川籍少数民族抗日英雄,如彝族王占友、李茂林、王海民、王占清等;芜族人苏新、文光华等;藏族天宝、杨东生、格桑泽仁、黄德彰、沙拉、 江平、胡忠林等;土家族王春青等。1939年5月,松潘关外24个部落共有30万藏民,派遣代表团向政府请缨抗日杀敌。1944年,茂县羌族、藏族等少数民族同胞就为抗战捐款22532元,马良村30多户人家, 户户捐了款,多的30元,少的两元。抗战期间,为了确保国防安全与战略需要,四川修建飞机场33座,大多建在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同胞为修建工程提供绝大部分劳动力。其中西昌的小庙机场,就有彝族、回族、汉族民工5000人参与修建;秀山机场,征调民工最多时达到三万人,多数是土家族、苗族同胞;官寨、理塘与甘孜三座机场的民工主要是藏族同胞。为了确保我国战略物资供应,川籍少数民族人民还参加川滇西公路、川湘公路的建设。川滇西公路全程1000多公里,分乐西与西祥两段,其中乐西公路第一期民工14万人,有许多彝族同胞。 西祥公路民工,彝族占50%以上。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成分最多的地区,云南各族人民为抗战也立下了汗马功劳。1935年华北事变后,云南先后成立了云南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云南抗日救国先锋队、云南学生救国联合会等种抗日救亡团体。卢沟桥事变后,云南各地纷纷成立了云南抗敌后援会、抗敌救国会等抗日团体。1937年8月,由云南地方部队改编而成的第六十军,由彝族人卢汉担任军长,下辖一八二、一八三、一八四师,共计四万人。 其中大理、邓川、剑川、兰坪等地的少数民族青年有1000人,剑川的白族同胞有300多人。丽江的纳西族同胞也有数百人。1938年3月, 六十军参加鲁南战役,面对的敌人是华北日军主力板垣、矶谷混合师团。在战斗中,一八三师一〇八一团官兵500多人全部壮烈牺牲。4月27日,第六十军以禹王山为阵地中心,全军誓死抵抗,坚守阵地长达20多天,给日寇造成最惨重的损失,这是台儿庄大捷中关键的一战。 第六十军也伤亡过大半,军官伤亡很大。日军战地记者承认:这是日本对华开战以来所“遇到滇军猛烈冲锋,实为罕睹”。
海南岛的少数民族同胞也纷纷参加抗日救国大业。1938年10月中共海南特委与冯白驹着手把红军游击队改编成琼崖抗日独立大队,有许多黎族、苗族同胞加入,在险恶环境中坚持对日作战,开辟抗日根据地。总共作战2200多次,击毙日伪军3500人,击伤1900人,击毁日机一架,缴获大量军用物资,琼崖解放区占海南岛面积的1/3,人口 100万以上,琼崖抗日纵队扩展到7700人,预备队9000人。英勇无畏的琼崖纵队还创造了 “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光辉范例,冯白驹被周恩来誉为“琼崖人民的一面旗帜”。
广西地区少数民族也积极抗战。中共粤桂南特委在防城、钦州、上思、武鸣、扶绥等地区发动壮族、毛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青年,建立抗日游击队,开展敌后游击战。从1939年到1944年间,日军曾两度占领广西南宁,南宁、防城、宾阳、上思、武鸣、扶绥、平南、蒙山等地区的壮族、瑶族同胞纷纷组织大批支前队伍,为前线运送大量粮食、被服等物资。
此外,贵州、湖南、湖北、福建、广东、新疆、台湾等地区的少数民族同胞也积极投入到抗日救亡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并付出了巨大代价,做出了杰出贡献。
在这场反对侵略、争取国家独立的民族解放战争中,从东北的白山黑水到海南的天涯海角,从渤海湾到青藏高原,全国各少数民族同仇敌忤、奋勇抗战。“中国不会亡” “中国必胜”等口号,响彻中华大地, 充分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同仇敌忤、英勇杀敌的顽强斗志。